路加福音 第七章 Luke Chapter 7
- 馬克牧師
- Mar 6
- 5 min read
路加福音七章 Luke Chapter 7
弟兄姊妹平安, 我們今天讀到的是《路加福音》第七章的故事。在這個故事裡,耶穌行了三個神蹟,並且中間還穿插了一個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的故事。我們一起來分享這一章所能給我們的啟示。
D
看到一個羅馬的百夫長來找耶穌,這件事情在當時其實是很難得的。我們來看幾個原因:
第一,當時的羅馬人,尤其是羅馬軍人,地位是很高的。他們通常是不會來見猶太人的,因為羅馬人和猶太人是彼此厭惡的。
第二,這位百夫長對他的僕人異常地好。因為在當時,僕人對於羅馬人來說,就像牛馬一樣,只是財產的一部分,並不被視為「人」。如果僕人生病了,而且無法治癒,通常的做法就是直接將他趕出家門,讓他自己死在曠野,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情況。然而,這位百夫長卻為了僕人的病痛,特地來找耶穌求醫,這顯示出他不同於一般羅馬主人的特質。
第三,這位百夫長不僅友善待猶太人,甚至還喜歡猶太人的宗教,並且出錢為他們建造會堂,使猶太人都能接納他。這件事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,因為在當時,猶太人和羅馬人通常是處於對立的關係,但這位百夫長卻能與猶太人融洽相處。
而且,我們看到這位百夫長對於信心和權柄的理解,遠遠勝過當時的猶太人。
他對耶穌非常謙卑,他認定耶穌就是那位真正有能力、有權柄的人。因此,他深知只要耶穌說一句話,他的僕人就能痊癒。 他的信心非常單純、非常直接,不需要任何額外的驗證,因為他打從心裡就認定了耶穌就是拯救者。
這個百夫長的信心成為了歷世歷代的榜樣。
中間我們看到了一個插曲——施洗約翰的門徒來到耶穌這裡,問道: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?還是我們要等候別人呢?」
有人解釋說,施洗約翰在這裡可能經歷了一陣懷疑,不確定自己的這位表弟是否真的是那位要來的彌賽亞。但我個人認為,這種可能性不高。因為從母胎開始,他就已經知道耶穌是彌賽亞。此外,他還親自為耶穌施洗,並見證天開了的神蹟。因此,說約翰在此刻產生懷疑,未免有些牽強。
更有可能的解釋是,約翰的門徒和周圍的人有許多疑惑和不確定。因此,約翰可能對他們說:「不然你們自己去問他吧。」
耶穌的回答也相當精彩。他沒有直接回答「我是」或「我不是」,而是說:「你們把所看見的一切告訴約翰就好了。」
耶穌的意思其實是,讓他們親眼見證他所做的這一切,然後自己去認定他的身份。當約翰的門徒離開後,耶穌更是大大地肯定了約翰,並稱讚他所做的一切,說:「這人就是那位為我預備道路的,最大的先知。」
約翰是最幸運的先知,因為他能夠親眼看到救主降臨,並親自為他施洗。相比於過去的每一位先知只能在盼望中仰望彌賽亞,施洗約翰卻能用他的肉眼真實地見到耶穌。因此,耶穌對他所做的這一切,給予了極高的肯定。
來到第七章最後的一個故事,耶穌到了一位法利賽人家中吃飯。在這個過程中,還有另一位被稱為罪人的女人在場。 英文聖經說的是 She lived a sinful life 他的有一個罪惡的生活方式。有可能是一個妓女。
這裡我們可以稍微了解一下當時中東地區的待客之道。耶穌提到:「你沒有親我,也沒有拿水給我洗腳,甚至沒有用香膏塗抹我的身體。」這些話揭示了當時接待客人的禮儀。
當時,當旅人或客人來到一個地方,主人通常會做三件事:
第一,親吻迎接。 主人應該親吻客人,以示祝福與平安。這是基本的待客之道。
第二,清洗雙腳。 由於當時的道路多為泥土路,人們穿著涼鞋旅行,腳容易沾滿灰塵。因此,主人應該安排僕人為客人洗腳,確保對方能夠舒適地入座。
第三,塗抹香膏。主人會用香料、香精或香膏為客人抹油,這象徵尊重與歡迎。
然而,耶穌指出,這位法利賽人雖然邀請他到家裡,卻完全沒有履行這些待客之道,顯示出他內心並未真正尊重耶穌。
我們看到這位法利賽人邀請耶穌到家裡用餐,但他的動機並不明確。然而,從他的言行來看,他並沒有遵守待客之道,也顯得不太禮貌。
雖然他口中尊稱耶穌為「夫子」,但我們可以感受到,他可能並不是真心尊重耶穌。這位法利賽人或許只是想炫耀自己的地位,或者想挑戰這位受人尊敬的拉比(Rabbi),甚至可能想要找耶穌的錯處。這些動機都有可能存在。
我們看到,這個故事其實反映了兩個人的內心世界。
從這位女人的行為來看,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懊悔。她用最卑微的方式來接近耶穌——她為耶穌洗腳,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他的腳,然後拿出自己最珍貴的膏油來塗抹耶穌。這一切行動都顯示出她內心極度的懊悔、悲傷與痛苦。因此,她來到耶穌面前尋求安慰和幫助,渴望得到赦免與醫治。
然而,法利賽人西門的態度則完全不同。他沒有遵守待客之道,也沒有特別尊重耶穌,這反映出他內心的自滿與驕傲。他認為自己是個「好人」,並且在內心輕視這位女人,覺得自己與她不同。這讓人聯想到耶穌曾講過的比喻:一位法利賽人站在聖殿中,向神誇耀自己,「我不像這個稅吏,我每週禁食兩次……」數算自己的功績,卻缺乏真正的謙卑與悔改。
耶穌在這裡說的是,這位女人因為有更深的悔改,所以她對耶穌的愛也更大。她曾生活在明顯的罪惡之中,當她認識到自己的罪時,就竭盡全力來尋求耶穌,用最大的愛來回應他的恩典。
然而,法利賽人卻不一樣。他因為內心的自滿與驕傲,使他的愛變得微弱。他不認為自己有缺乏,也不覺得自己需要神太多,因此,他追求上帝的心也就減少了。
所以,當我們讀到這個故事時,應該反省的是:我們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覺得自己「還不錯」,認為自己沒那麼糟,甚至覺得自己算是個好人?
因為這樣的想法,我們對上帝的愛與追求,可能已經不像我們剛信主時那樣真切、痛悔、真摯。我們或許開始被一些驕傲與自滿充滿內心——「我是基督徒」、「我是長老」、「我是執事」、「我是牧師」——於是我們覺得:「我每天讀經,我禱告,我禁食,我做得還不錯!我比其他人好,我沒有像那些罪人那麼糟糕... 」
我把憂傷痛悔的心的禱告,用自以為是的數算作為的炫耀取代了。 然而,正是這樣的心態,使我們對上帝的愛減少了。我們越是高估自己,越覺得自己了不起,這驕傲就成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障礙。 當我們自以為是,當我們自己為義,我們就遠離了上帝。
今日的屬靈反思:我追求上帝的心冷淡了嗎?為什麼?我是更像這個女人,跪在耶穌面前憂傷痛悔地獻上一切,還是像這個自以為是的法利賽人,站在旁邊鄙視周圍的人?
感謝各位的聆聽,我們繼續分享第八章的故事。
Comments